青铜器发现地分布[共36页]
2,,青铜器主要出土地 河南偃师二里头 河南安阳殷墟; 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即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扶风、岐山一带 ); 陕西宝鸡眉县; 湖南长沙宁乡炭河里遗址; 湖北随州擂鼓墩墓葬群;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四川广汉三星堆、云南李家山、甘肃武威,3,中国古代青铜器出土时的主要存在形式,1、墓葬(例安阳殷墟妇好墓、河北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 2、窖藏(例陕西宝鸡眉县、扶风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 ) 3、祭祀坑(例四川三星堆),4,江西,河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安阳殷墟,,,,,,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区西南约9公里处,面积达3平方公里。 其考古发掘始于1959年,此后的40多年来,其发掘和研究工作就一直没间断。 40多年来共进行了数十次发掘,发现了在时间上介于当时已经认知的河南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另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学术界称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陶窑、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经学术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探索证明,二里头文化很可能就是夏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二里头遗址可能即为夏都之一。,6,对青铜器而言,二里头遗址第一次发现较多的青铜器以及一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铸铜的作坊遗址,出土大量坩埚残片和陶范,这说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应是当地铸造的。但是,目前所知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为数并不算多,它们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规模较大的铸铜遗址相比颇不相称。这表明,二里头遗址还应该有数量更多、形制更为雄伟壮观的大型青铜重器,只是目前仍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二里头发掘的青铜器也不乏精品。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无装饰纹样,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翻开了新的一页。遗址中还出土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我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他铜器还有生产工具刀、锛、凿等;武器戈、戚、箭镞等;乐器铃等。 在二里头之前,还没有发现这么多青铜器,故将二里头遗址年代看作是青铜时代的开始。,7,8,9,1、二里头遗址考古学文化主体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考古学与冶金技术的研究证明我国夏代己经掌握了制作青铜器的技术。 2、 发现的铸铜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大型铸铜遗址.出土了坩埚、炼渣、熔炉壁和数十块非常珍贵的陶范.为研究早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0,3、 截至2002年,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约200件,公开发表有117件,其中铜礼器近20件。出土铜器主要有生产工具刀、削、锥、锛、凿、钻、锯和鱼钩;兵器镞、戈、钺;容器爵、斝、鼎以及装饰类的铜铃和镶嵌有绿松石的铜牌饰等。 4、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纹饰早期多为素面,后期则出现弦纹、乳钉纹、单线兽面纹、圆圈纹等。一些学者观察到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与出土陶器之间存在的联系,认为铜器的造型、装饰工艺均与二里头遗址的同期或较早期的出土陶器极为相似,说明铸铜与制陶之间的密切关系。,11,5、 成分分析表明,二里头遗址在青铜器铸造中.已有人为使用锡、铅的可能。陶范、炉渣、坩埚壁等冶铸遗物的发现表明,青铜器的生产己具一定规模。二里头遗址铜器的铸造技术都是范铸法.而且是从单范铸造发展到多范铸造.并采用了复合陶范法。铜器形制往往是仿自同期或略早期的陶、石等器.所以铸造上还保留一定程度的原始性,代表着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二里头遗址后期是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青铜时代。在此之前.中国青铜技术从起源到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6、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问题.有学者提出二里头遗址二、四期出土铜器的铅矿来源.可能位于华夏文化在山东半岛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这需要考古学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进一步证明。,12,7、 二里头遗址二、四期青铜容器的出现,昭示着国家起源相关的高级祭祀活动的诞生。在有关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与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夏代己经进入青铜时代.当时最发达的青铜文化就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容器以及其他遗存.无疑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己经发展到文明社会的一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当然这还可能不是中国文明的最初形态.但二里头遗址作为研究、探索中国文明、国家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据点则无可争议。,商代殷墟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并且它又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风格和特征。在上述三个要素方面,它都自具有中国色彩的特殊性。 著名考古学家夏鼎,中国文明的起源,14,殷墟挖掘的青铜器的特点 1、量大。1928年至今,共挖掘出1000多件青铜礼器,3000多件兵器,出现了一种勃发的鼎盛局面。 2、青铜器种类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但在乐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 3、青铜器的纹饰繁缛神秘、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形制多样、结构精巧,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魅力。 4、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成熟。主要采用浑铸法和分铸法制作青铜器件(如妇好墓中43件青铜器,用浑铸法的19件,用分铸法的24件)。为了防止型芯偏移,广泛采用型座和芯撑。 5、发现大规模的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有1万平方米以上。,殷墟青铜器达到了青铜时代的巅峰,,18,1929年 燕道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内月亮湾挖地,首次发现大宗具有古蜀地方特色的玉石器。 1934年 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籍教授葛维汉、林名均等在月亮湾进行考古发掘,其成果得到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 1953年 西南博物院院长、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等调查三星堆 1958年 四川省博物馆到三星堆调查、采集出土文物。 1960年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遗址进行调查,发现大量古蜀文化遗存。,三星堆大事记,19,1963年 在冯汉骥教授主持下,由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在月亮湾遗址发掘。 1980年 由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馆、广汉县文物部门联合开始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嗣后十几年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汉文物部门持续性地开展了遗址考古工作。 1981年 发现大面积房屋基址并进行了航拍。 1984年 在西泉坎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化堆积,三星堆遗址时代上下限大致确定。,三星堆大事记,20,1985年 10月 首次发现遗址内的梁埂为人工建造的夯土城墙。 1986年3至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和广汉县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将三星堆遗址的时代上限推至距今5000年。 7月广汉县人民政府公布三星堆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月 发现发掘一号大型祭祀坑。 8月 发现发掘二号大型祭祀坑。 1987年1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星堆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月 两坑出土的上千件文物的整理工作全面展开。苏秉崎教授等对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将其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21,1988年1月 国务院公布三星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建立。 1989年 1月 发掘三星堆土堆,确认为人工夯筑。 1990年 1月 对东城墙局部进行发掘,发现土坯砖,大致了解到城墙的始筑年代和夯筑方法、城墙建筑结构等。 1992年5月 试掘西城墙并得到确认。三星堆古城墙获得肯定。 1994年9月 发现及发掘南城墙,重新确定古城区范围在3平方公里以上。 1997年10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建成开放,全面展示三星堆文物。 2000年12月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向全球现场直播三星堆博物馆陈列文物精品和三星堆遗址月亮湾考古发掘工地。,22,三星堆四大 国宝赏析,23,青铜立人像 连座通高达2.62米,重一百八十多公斤,铸造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如此体量的青铜人像,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青铜大立人像身躯修长挺拔,头戴回纹筒形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套装三件,外衣阴刻两组龙纹,这可能就是商代祭祀的等穿着。从华贵的衣饰。富丽的穿戴和古朴的台基装饰上,显示出这尊青铜大立人像非凡的身份和地位。多数学者认为他是蜀王兼群巫之长的形象,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青铜大立人像原应是宗庙内祭祖先王及上帝的像设,用于沟通天地、传达天神旨意。大型青铜立人像铸造如此精湛,为中国美术史和青铜冶铸史上所罕见。不仅填补了中国青铜文化的空白,而且,比古希腊“德尔菲御者铜像”、宙斯或波塞顿铜像还要早四五百年以上。即使在古埃及等世界文明古国中,也从未发现过时间如此早且体量如此大的青铜像,毋庸置疑,三星堆大型青铜立人像堪称世界之最。,,24,青铜神树 通高3.96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底座圈上三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三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九只乌。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这株铸造于三千年前的青铜神树,极为壮观,真可算是独树一帜、举世无双。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是早蜀先民宇宙观的实体模式,也是太阳崇拜的实物写照,与古代民族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有关。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十日居上枝”。东晋淮南子云“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鸟尽死。”鸟,又称阳乌、金乌,太阳之化身。据此,青铜神树上的九鸟,即是古代传说中的九个太阳。说文中云“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淮南子地形训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一、二号铜树,就是栖息神鸟的扶桑和若木。扶桑在东方太阳升起的汤谷上,若木在西方太阳落下的地方。天上的十个太阳,由十个神鸟运载。一个在空中,九个在枝头。这就是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宇宙有“十日”的神话传说,即太阳崇拜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神树上的具体体现。祈求太阳适时出没,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人畜兴旺,25,青铜纵目面具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三十多件各类面具中,造型最神奇怪诞的是一对眼球上的瞳孔呈筒状向前凸出16厘米的巨大青铜面具。面部至两耳尖宽138厘米。口阔超过人面像,耳部斜伸展开像兽耳,眉、眼、鼻翼似人面,额部方孔,可能是原有附件己脱落。 早期蜀国的匠师们,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人、兽形貌巧妙地结合起来,面目威武,神情严峻,创造出了抽象的人兽杂揉的神灵偶像。给人以神秘震慑崇敬之感,反映了古代蜀族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宗教观念。 如此极富想像力的造型艺术构思,与中原商周青铜艺术相比也毫不逊色。华阳国志蜀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有的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就是蜀人的始祖蚕丛的象征。远古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主要是动物,于是便产生了动物崇拜,同时也要对祖先进行崇拜。图腾崇拜就是以上两者崇拜的结合。这一造型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可能就是远古蜀人的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过渡的产物。所谓“纵目”,应是古代蜀人对自己祖先形象的追记。即采取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的蚕丛纵目的图腾神像。 也有学者认为,青铜纵目面像,很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烛龙”,代表蜀人崇拜的天神形象。 这一造型异常奇特的青铜大面具刚一出土,海内外新闻媒体便争相报导,震惊世界。它是中国商代青铜艺术宝库中一朵璀璨夺目的瑰丽奇葩。,26,金 杖 1号祭祀坑出土,长1.42米,重近五百克,系用纯金皮包卷木芯而成,出土时内层木芯已朽,金皮已被压扁变形。最为珍贵的是上端有46厘米长的纹饰图案,上下两组,两只相对钩喙似鱼鹰的鸟,在展翅飞翔,背上各有一支射进鱼头的箭,下端一组是两个戴齿状冠的人头像。 据蜀王本纪记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杜宇)、开明。”其中柏灌、鱼凫、杜宇都崇拜鸟,并以鸟为图腾。纹饰图案的意义可能是通过巫术作用,祈求捕捉到更多的鱼,鱼凫时代的经济来源是以捕鱼为主,这柄金杖可能与鱼凫时代有关。 有人认为金杖具有巫术性质,是法器;也有人认为是图腾式的族徽标志;多数人认为是古代蜀国象征王权的权杖。中国夏、商、周三代王朝都用“九鼎”象征国家权力。而古代蜀国是以金杖标志王权,是古蜀王国政权的最高象征物,这充分说明古蜀国具有与中原同时期的文化不同的来源与内涵。 金杖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金器最大、最重和表示王权神权的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27,凤柱斝(商代晚期),28,注 宝墩文化(蚕丛至柏灌时期)相当于中原文化的龙山文化至夏代早期 三星堆文化(鱼凫时期)相当于中原文化夏代晚期至商代后期 金沙文化(杜宇时期)相当于中原文化的商代后期至春秋中期,29,三星堆文化大猜想 1、 三星堆文化是独立发展的,还是外来文化产物; 2、 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 3、 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如何产生; 4、 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5、 三星堆文化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6、 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祭祀坑属何年何代及什么性质等; 7、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中原青铜文化有何联系; 8、 坑内的物品应该都是神圣的祭祀物品。为什么这些物品在埋藏之前被砸碎烧毁,最后才倒入坑中,并且是逐一分层倒进去的,30,较确定的的结论 1、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龙山文化至商末周初。 2、两个祭祀坑中的主要器物都不是日常生活用品和一般性祭祀用品,而是大型宗庙里使用的成套像设、礼仪用器和祭祀用品。因此可以排除“火葬坑”与“陪葬坑”的说法,更不可能是“窖藏”; 3、两个祭祀坑相距约百年表明它们不是出自一次事件。 4、两个祭祀坑中的器物均被砸毁和焚烧表明其存在的宗庙是在某个事件后被毁的。其原因可能是 (1)敌国入侵 (2)方国内部政权更迭,31,5、两个坑内的器物是分门别类按一定顺序埋入的,且使用了大量牺牲并将其与重要器物一起焚烧,表明在入坑前曾举行过某种宗教祭祀仪式; 6、三星堆青铜器绝大多数与中原青铜器形制有明显差别,表明三星堆文化是独立于中原文化的古蜀文化,但二者也有交流。 7、商代蜀人所崇拜、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的亡灵(人头像、人面像)、自然神灵(兽面纹、兽面像)和太阳神和太阳鸟(神树、太阳神器)。,,32,新干县(旧名新淦)是江西省中部的一座古县,始建于秦,为江西省最早设置的县之一,位于鄱阳湖的干流赣江中游的东岸。大洋洲是新干县的一座小镇,1989年9月20日,大洋洲镇旁的程家村的村民挖沙的铁铲无意中搅动了静静埋藏在这里的三千余年的遗物,出土文物达1375件,其中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颗),陶器和原始瓷器139件。这是一座商代大墓,距今约有3200年,这批文物数量大,品种多,器形奇,铸造精,雕琢细,纹饰美。新干商代大墓的发掘,弥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断层,成为揭开3000多年前长江流域文化之谜的重大依据。1991年,新干商代大墓被列为“七五”期间国内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再获“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殊荣。,33,这批出土文物中,以青铜器最引人注目。中国青铜文明再次闪耀出迷人的光辉,改写了商代的历史,国人为之震惊,世界为之轰动。据专家们评论,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精美,铸工之精巧,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在全国也罕见。其出土的数量超过了河南殷墟妇好墓,名列全国第一,许多品种也为国内绝无仅有;从造型与纹饰特点分析,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以本地生产的数量为多,如折肩鬲、镈、铙等。这些本地生产的青铜器上装饰有浓厚地方气息的燕尾纹、编织纹、变体兽面纹、阴刻云雷纹和立体圆雕虎等动物形象。这些青铜重器说明大洋洲墓主的势力强大,地位显赫,有专家认为他是这一方国的国君或最高统治者,也充分表明了南方地区在商代同样存在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34,新干大洋洲灿烂的青铜文明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发出璀璨的商代文明之光,散发出独特的文化神韵,故有“江南青铜王国”之誉。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江西古代青铜文明的认识,根本消除了商代青铜文明不过长江的旧的观念,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让人思考,其蕴藏的更多的文化内涵还有待人们去研究。,35,伏鸟双尾青铜虎,青铜虎体积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36,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中空扁体,两面对称。人首造型,额宽,顶圆,边直,颌方。眼眶窝凹,眼球突出,内开大孔,嘴张齿露,中牙铲形,侧牙钩卷,头上还长了两个角。江西省博物馆收藏部的专家介绍,商代巫风盛行,头像前后两面完全对称,一副神秘诡异、威严慑人的面容,它半人半神,正与通行于人神之间的巫师身份符合,寓含其贯通天地之功能,是巫师贯通天地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