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园区地热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
《某园区地热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园区地热水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47页珍藏版)》请在读根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地热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贵州省地矿局一0二地质大队二0一七年七月42 / 47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地热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单位资质:液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编号:工程总负责:向文勤技术参谋:何建华工程负责:胡廷辉编 写 人:曾继富 赵衡 审 查 人: 总工程师: 队长: 编制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 提交时间:2017年07月目 录第一章前 言1一、任务来源1二、论证目的1三、论证任务1四、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五、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2六、以往工作程度及成果简述4七、本次论证完成工作5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7一、区域地层7二、区域构造10第三章
2、 论证区地层概况11一、地层岩性11二、地质构造14三、论证区水文地质条件14第四章论证区地热地质条件16一、论证区地热显示16二、热储结构特征16三、导热导水构造17四、地震物探17五、地球物理特征20六、地热勘查类型21第五章 地热资源可行性论证22一、勘探目的层确实定22二、地热增温率22二、热储深度及热储温度22三、地热流体温度、流量预测23四、地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23五、地热资源可行性论证24第六章 勘查方案及技术要求26一、地热井位布置原则26二、工作方法28三、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30第七章下一步勘查工作方案及经费概算38一、下步勘查工作方案38二、经费概算39第八章结论及建议
3、43一、结论43二、建议43附 图顺序号 图 号 图 名 比例尺1 1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50000地热资源勘查区域水文地质图 2 2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10000地热资源勘查地热地质图 3 3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5000地热资源勘查A-A地质剖面图 4 3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5000地热资源勘查B-B地质剖面图 5 3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5000地热资源勘查C-C地质剖面图 6 4 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 1:5000地热井钻孔结构设计柱状图 附 件1、中标通知书2、委托书3、资质证书4、大队内
4、审意见5、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地热资源勘查物探报告第一章前 言一、任务来源贵州习水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为大力推进习水县温泉养身产业,需在鳛部园区(两路口)寻找可供开发的地热资源,特委托贵州省地矿局一0二地质大队在习水县鳛部园区区内开展地热资源勘查,编制了贵州省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地热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报告。二、论证目的在收集资料及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全面综合分析,对该地区是否具备地热资源勘查的地质条件,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在习水县鳛部园区(两路口)一带确定勘探孔位提供依据。三、论证任务1、在收集该区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论证区地热地质条件。2、通过开展地
5、热地质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初步查明是否存在控制或影响地热资源条件的断裂及其空间分布。3、通过以上工作,对论证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可行性作出结论性意见,如可行,应初步确定勘探孔靶区。四、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标准(GB/T116152010);2、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1:50000);3、地热钻探技术标准(DZ/T0260-2014)。4、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5、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148-94);6、钻井工程技术手册(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7、水文测井工作标准(DZ/T0181-1997);8、水质、试验方法标准(GB13192-132
6、00-91);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91);10、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五、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1、论证区矿业权设置情况根据该区地热资源矿业权查询情况,该区未设置地热资源探矿权及采矿权。2、地理位置及交通论证区位于贵州省习北东,属寨坝镇所辖,距县城67km,在习水县规划的生态农业展示区内。素有重庆市后花园,重庆避暑山庄美誉之称,论证区有S302省道及江习古高速公路通过(在建)(见图1),交通方便。3、气象论证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山地气象之特征,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分、冰雪稀少,气温变化较大,常随睛雨急剧升降,除桐梓河、两
7、岔河等谷地值盛夏季节较为酷热外,其余地区气候宜人。据习水县气象站1958年2002年资料,年平均降水量1110.6mm,蒸发量1085.4mm,年平均气温13.1,最高33.8(1978年7月11日、1995年7月31日),最低气温为-7.0(1978年元月6日),最大覆冰厚度为6mm,最大积雪深度为20cm(1999年元月12日),7月最热,元月最冷,58月为雨季,11月翌年3月为枯季。图1 交通位置图4、水文论证区地表河流属于长江流域赤水河水系,北部属长江流域綦江水系。本次勘查论证区位于赤水河支流习水河源头,处于綦江和赤水河分水岭以南,毗邻地表分水岭(图2)。其地表水向南部流向习水河,另外
8、分布了多条季节性溪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局部形成片流聚集于溪沟后汇入习水河。5、地形地貌论证区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属于侵蚀、剥蚀形成的中山沟谷、斜坡地貌,地势总体东高西低,东部最高点(盘脚岩),海拔1365.4m,是该区最顶峰,西部习水河流出图区为最低点,海拔高程为605m,高差760.4m。习水河也为当地的最低侵蚀基准面。六、以往工作程度及成果简述(一)基础地质1、1977年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在1:20万桐梓幅区调时对本区的地质、矿产作过系统调查。本次论证,在地层划分及厚度主要参照了1:10万寨坝实测剖面。2、1977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调查队四分队在1:20
9、万綦江幅区调时对本区的地质、矿产作过系统调查。本次论证,在地层划分及厚度主要参照了1:10万温塘实测剖面。3、贵州地矿局于2013年出版了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志通过典型地层剖面测量,对区内地层岩性作了详细说明。4、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003年完成的1:25万毕节幅区域地质调查。5、戴传固、谯文浪等完成的贵州省活动断裂特征及地壳稳定性评价。上述基础地质工作为本次论证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与地热关系、地层厚度等基础资料。(二)水文地质习水县寨坝镇两路口一带地下水研究程度较高,先后完成了如下工作:1、中国人民解放军OO九三二部队1978年完成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桐梓幅,从
10、区域上对水文地质进行了阐述。2、1996年,由韩至钧、金占省主编的贵州省水文地质志,对贵州省热矿水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3、2010年5月-12月,贵州省地调院对赤水河流域进行了1:5万水文及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并提交了贵州重点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湘江、綦江岩溶流域。该成果主要以岩溶四级流域为单元,根本查明了调查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水资源分布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方式、开发利用现状、供水对象及开发利用潜力;岩溶干旱、水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途径等。工作精度到达1:5万简测要求,其取得的图幅内天然水点、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资料及水质
11、分析成果为本图幅的编图工作获得的较新的水文地质资料。4、2017年,贵州省地矿局114地质队编制的1:5万水文地质土(温水幅)。七、本次论证完成工作本次论证工作在收集以往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热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工作量表序号工 作 内 容单 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备 注1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草测Km24040草测21:10000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绘Km21010调绘31:5000综合地质剖面测量Km10.5410.54修测4广域电磁法点/m98/490098/49002条剖面5收集物探图剖面、地质剖面图、钻探
12、柱状图幅31、地热地质调查2017年5月至6月,经过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拟勘查目标层为重点,开展了地面调查,剖面测量等工作,初步查明了论证区的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厚度、地质构造、可能控制或影响地热资源形成的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及其组合关系。2、综合地球物理勘探通过开展论证区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初步查明了区内的地热地质条件、地层分布情况、电阻率特征及构造展布特征,取得的各项成果满足此次论证工作的需要,为论证报告的编制提供了依据。3、水文地质调查通过对论证区相关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对工作区内的地表泉点,天然出露泉点进行调查。本次水文地质调查中查明泉点若干,具有
13、代表性的泉点分述如下:温水镇附近调查泉点: 出水量为8.53l/s,温度为21,出露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温水镇梨园村团山组泉点:出露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j4)。出水量为2.633/s,水温15。寨坝镇附近泉点:出露层位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水量0.32/s,水温17。唐家湾泉点:出露层位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水量0.3/s,水温16。马路口泉点:出露层位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水量0.78/s,水温14。本次调查为地热水资源的分布层位提供了依据。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一、区域地层(一)地层习水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部,属于上扬子地块,以沉
14、积岩分布为主,少量火山碎屑岩。地层出露较齐全,除泥盆和石炭系,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出露。主体由二叠系及三叠系中下统海相地层构成,其次为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白垩系及不整合面上古风化壳等陆相地层;新生界第四系沉积多见于零星的山间洼地或洞穴中。其详述见表2-1。表2-1 地 层 简 表界系统群(组)代号主 要 岩 性厚度(m)新生界第四系Q桔黄色、褐红色粉质粘土夹砂土,底部常含母岩碎块。0-20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二段为浅灰,灰紫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夹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质泥岩。一段为底部为浅灰,灰紫色厚层-块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其上为紫红色粉砂质、砂质
15、钙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520-900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二段为浅灰,灰紫色厚层-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夹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质泥岩。一段为底部为浅灰,灰紫色厚层-块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其上为紫红色粉砂质、砂质钙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730-1122中统遂宁组J2sn鲜红色钙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夹少量浅灰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含铜砂岩一层。375-578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紫红色厚层、块状细及中粒长石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夹含铜砂岩。871-1239中统下沙溪庙组J2s1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紫红色厚层、块状细及中粒长石砂
16、岩;顶部为灰灰绿色页岩夹“油页岩透镜,底部为灰绿色厚层、块状细至中粒长石砂岩或紫红色粉砂质泥岩。190-230下统自流井组J1z泥岩夹泥质灰岩、介壳灰岩、泥岩,中部主要为细粒石英砂岩、粘土岩夹粉砂岩和泥灰岩、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底部常含砂岩砾石。290-476三叠系上统二桥组T3e2厚层、块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层间时见炭质页岩和煤线。99-432T3e1中厚层状-块状中细粒石英砂岩,顶、底部为粘土岩、粉砂岩夹炭质页岩和煤线。0-26中统雷口坡组T2l上部:灰、黄灰、浅灰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下部:灰、黄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夹较多的似层状砂质页岩
17、,泥质粉砂岩。140-150下统嘉陵江组T1j顶为溶塌角砾状白云岩,其下为浅灰、灰色中及厚层微细粒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岩及溶塌角砾状白云岩透镜体,底为泥质白云岩及粘土岩。浅灰至深灰色薄及中厚层微至细粒石灰岩。414-519下统夜郎组T1y页岩夹泥灰岩及粉砂岩。中-厚层状粉晶灰岩,薄层状粉晶及泥质条带灰岩,时含砂砾屑、鲕粒及核形石,顶部含泥质及白云岩、泥页岩夹泥质灰岩。359-417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中-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粉砂岩、页岩及泥质灰岩或泥灰岩。52-61龙潭组P3l页岩、粘土岩、粉砂岩及灰岩、硅质岩,中-厚层状灰岩、硅质岩夹泥岩、炭质页岩和煤层,上部以煤
18、为主,夹3-5层煤。77-89中统茅口组P2m灰岩、硅质灰岩夹硅质岩及硅质条带、中厚层-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220栖霞组P2q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和黑滑石。148(二)沉积建造论证区区域上地层以陆相为主,现根据论证区内各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组合及岩相特征划分为如下沉积建造类型:1、碳酸盐台地灰岩、生物屑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建造:按岩石组分及其沉积环境可细分为三个建造。开阔台地泥晶(亮晶)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灰岩及泥灰岩建造:由灰、浅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屑灰岩、瘤状灰岩夹泥质灰岩及泥灰岩组成,有时偶夹鲕粒灰岩。半局限台地灰岩、白云岩建造:按岩石组分进一步分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建造
19、: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底部为生物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碳酸盐建造:由灰、深灰色厚层块状含燧石结核生物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等组成。产出层位嘉陵江组、栖霞组、茅口组及龙潭组上部。泥晶灰岩泥灰岩建造:由灰、灰黄色泥、页岩、泥灰岩及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及泥岩,时夹白云岩。产出层位夜郎组、雷口坡组上部。局限台地(碳酸盐潮坪泻湖)白云岩夹泥质灰岩、膏质白云岩建造:由浅灰、灰色中厚至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偶夹泥岩。区内可分为泻湖及咸化泻湖二类,前者产出层位为高台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组。后者常有膏质白云岩、膏质溶塌角砾白云岩,产出层位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下部。2、陆相河湖相碎屑岩
20、建造:可分为湖泊相和河流相两大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沉积岩性建造。湖泊相泥(页)岩、泥晶灰岩建造:由紫红、棕红、灰黑色粘土岩、页岩和泥晶灰岩、叶肢介层等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灰色薄中厚层粉细粒石英砂岩。产出层位为自流井组、下沙庙组顶部叶肢介层。河流相复成份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建造:为红色碎屑沉积,由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石英砂岩与粉砂岩、泥岩组成不等厚的正粒序韵律层。产出层位为二桥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夹关组。二、区域构造根据贵州省区域地质志(2013)划分方案,论证区区域上构造位置为: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一级)扬子陆块(二级)上扬子地块(三级)。四级构造单
21、元跨两区:黔北隆起区(四级),四川沉降褶皱带东缘即川东褶皱带(四级)。构造样式以宽缓背斜与向斜组合构成的隔槽式褶皱为主,间有一些穹窿及构造盆地,变形强烈。区域上经历了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平行不整合界线,以及志留系顶部地层的缺失;海西-印支期构造作用,表现为中二叠世地层与下伏早古生代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以及二叠纪、三叠纪内部的平行不整合界线,但峨眉山地幔柱构造作用对中晚二叠世形成平行不整合界面影响更强;燕山-喜山期构造作用,一个是形成区内侏罗纪、白垩纪的数个平行不整合界面,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区内现今的构造变形格架特征。区内热储构造主要为燕山-喜山期。区域内主要褶皱构造有酒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园区 地热 水资源 勘查 可行性 论证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