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2005国际指南核心技术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ppt
1,CPR2005国际指南核心技术 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顺德第一人民医院ICU 林敬成,2,CPR2000囯际指南,经五年实践 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 2005在美国达拉斯 依据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评价 按照循证医学的程序修改 推出CPR2005国际指南,3,复苏指南2005中的主要变化,(1)有效的心脏按压; (2)单人CPR 按压/通气比为 302 (3)每次人工呼吸为1秒钟并可见到胸部起伏; (4)心脏除颤时仅做1次电击,之后立即行CPR,每2分钟应检查1次心律; (5)认可2003年ILCOR有关1-8岁儿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AED的推荐意见。,4,CPR2005国际指南内容丰富 核心技术 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5,第一阶段第一个ABCD (初级生命支持、BLS)公众普及 A气道开放、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 ( 加强阶段ALS)专业人员普及 A气管插管 B正压通气 C循环加强 D监护、药物应用 第三阶段第三个ABCD 复苏后的处理与评估,CPR三个阶段ABCD四步法,6,CPR第一阶段ABCD四步法,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 判断要否开放气道 呼救启动EMS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 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7,A1、 判断意识,轻拍或摇动双肩 靠近耳旁呼叫 “喂,你怎么了” 无反应指压人中 穴仍无反应立即 行动10秒钟内完成,,8,A2、高声呼救,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 让来人准备急救药品器械 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9,A2、呼 救,10,A3、体位要求,摆放为仰卧位 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 脊椎外伤整体翻转 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11,A3、摆放仰卧体位,整体翻转,12,A4、开放气道,头偏向一侧 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 压头抬颏开放气道 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 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 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13,A4、昏迷病人舌和会厌阻塞上呼吸道,14,A5、 压头抬颏、舌和会厌抬举、 解除阻塞,15,(A5)开放气道压头抬颏法 ,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 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 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 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 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16,A6、开放气道托颌法 (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 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 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 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17,A6、不仰头托颌法,18,CPR第一阶段第一个ABCD,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 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19,B1、呼吸停止的判断,压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 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 面感(气息) 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 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 5-10 Sec内完成判断,20,B1、判断呼吸,21,B2、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略 球囊━面罩辅助通气,22,选择适合面罩 操作者在患者头侧 E-C手法 提下颌、开放气道 固定面罩防止漏气 适量通气,球囊━面罩装置操作要点,23,球囊面罩通气 有氧球囊挤压1/2 无氧球囊挤压2/3 挤压时间12秒 有心跳时 10次/分钟 (5~6秒钟),24,球囊-面罩通气技术,25,,,26,人工呼吸要点,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按压/通气比 302,单纯通气频率8~10次/min。 通气以见到胸部起伏为适,避免迅速而强力的人工呼吸,导致过度通气。 注意复苏期间提供高浓度氧。,27,第一阶段第一个ABCD,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 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28,C1、胸外心脏按压,心泵 人工循环机理 并存 胸泵,,,,,29,C2、心泵机制,按压时压迫心脏排血 主动脉瓣开放 二、三尖瓣关闭 放松时心腔舒张复原 主动脉瓣关闭 二、三尖瓣开放 静脉血被动吸回心脏,30,C3、胸泵机制,按压使胸内压上升 主动瓣开放排血 静脉壁压陷、静脉瓣关闭 放松时、胸内压降为零 主动脉瓣关闭 静脉血回流心脏,31,C3、胸泵机制(压力单位mmHg),,按压时,放松时,32,C4、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 (无意识、运动) 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 立即做胸外按压 时间10秒内完成,33,C4、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 意识、呼吸、活动、脉搏 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34,C5、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 按压部位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按压姿势 按压方式,35,C6、按压部位,胸骨下部1/2处 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 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 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 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 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36,C6、按压定位 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37,C6、按压定位 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38,C6、按压定位 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 掌根紧贴胸骨,39,C7、按压定位,两乳头间,40,C7、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因人而异 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 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41,C8、按压频率,100次/min (18秒完成30次按压) 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 需勤加练习,42,C9、按压姿势,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 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43,C9、按压姿势示意图,44,C9、错误1 肘部弯曲,45,C9、错误2 手掌交叉,46,C10、用力方式,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 胸部弹回原位 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47,C11、按压与呼吸比例,302 302比152 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 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 连续五个轮回,48,第一阶段第一个ABCD D除颤,初级生命支持ABC ABCD 除颤作为公众普及常规技术 室颤是心跳骤停前必由之路 只有除颤才能转复心律 AED是心搏骤停“灭火器”,49,除颤成功随时间延误而降低 每延误一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心室颤动常在几分钟内转为心跳停止 早期除颤(1分钟内)成功率97 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 多次除颤延误CPR 先按压后除颤双向200J,单向360J,50,胸前叩击45可恢复窦性心律, 室颤室速安全有效 (在没有除颤仪时),51,BLS成功标志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成功转入第二阶段,52,CPR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 (加强阶段 ALS),A气管内插管 可靠、吸痰、给药、省人力 B确认气管位置、正压通气 插管后按压/通气不同步 10次/分 C继续胸外心脏按压 D静脉通道、药物应用 给氧、心脏监护,53,有关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要求给药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CPR时给药,也可在CPR期间除颤器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时给药。给药时不应中断CPR。 在下次检查心律前,急救人员准备下次给药,以便检查心律后可以尽快给药。这要求复苏的组织和计划性。,54,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分钟重复一次仍是首选,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 血管加压素作为CPR一线药物, 对难治性室颤比肾上腺素效果好,55,40U的血管加压素1mg肾上腺素 优于1mg肾上腺素效果好,56,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减少控制心律失常非首选 胺碘酮 首选抗心律失常药(房性、室性) 阿托品 增加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和生存率 1.0mg静注,35min/次,总量3.0mg,57,补液 低血溶量时增加排血量 碱性药物 NaHCO3 血气分析 临护、评估,58,CPR动态评估,首次评估 给予两次有效呼吸 初始做完5个按压/通气(302)轮回 除颤 一次双向200J,单向360J 继续五个轮回CPR 立即评估,药物治疗 以后每35分钟评估一次,59,何时停止CPR(院前),恢复有效自主循环及通气 病人转移到其他医护人员或医院 环境安全危及到施救者 判定死亡无救(心电图、致死性伤害、疾病终末期、死亡已久) 原则上院前不停止CPR,60,何时停止CPR(院内),经高级生命支持后仍无循环、呼吸 致死性损伤或疾病、经各种救治措施无效 终末性疾病癌症晚期、重要器官慢性功能衰竭、高龄生命终结 有不做CPR医嘱、家庭成员同意,61,“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唯一有效途径CPR2005指南构成完整“生存链”,早起动 早CPR 早除颤 早ACLS,62,关键“早”,时间就是生命,63,时间就是生命早起动,早评估病情、早呼救、早到达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阿斯综合征”发作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胸死亡 8分钟“脑死亡” 心肺复苏的“黄金8分钟”,64,时间就是生命早CPR,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65,,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成 功 ,0 1 2 3 4 5 6 7 8 9 时间(min),100,成功机会每分钟 减少710,时间就是生命早除颤 每延误一分钟生存降低710,66,早期ACLS,早期气道管理 早期药物应用 早期病因治疗,67,核心“救” 复苏 流程化 技术规范化 操作标准化,68,,,,谢 谢 ,,